曾经,前辈们用速记符号同步记录讲话,一分钟能记录一百多个汉字。如今,利用亚伟中文速录机,速录工作者实现了记录与语音同步的目标,甚至在一次速录大赛中,速录师竟然达到了648字/分的高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的讲话速度。正是这惊人的“中国速度”让中国速录科技一举进入************水平。这一切源于我国速记行业泰斗——唐亚伟先生和其传承者,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独特的中国速录产业。
2005年,亚伟速录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唐亚伟先生凭借速录机获得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亚伟速录机再获殊荣,夺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第47届国际速联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国际速联自成立122年以来首次离开欧洲在亚洲国家举行大赛及大会。今年7月,唐可为带领速录国家队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48届国际速录大赛,再一次取得了多项重要比赛的冠军。作为国家队领队的唐可为,为我们讲述了中国速录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电脑报:你的父亲唐亚伟老先生被称为中国速记行业泰斗,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近八旬的老人亲自走进实验室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速录机?亚伟速录机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诸多荣誉,在速录机研发生产过程中你们都遇到过哪些难题?
唐可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父亲就发明了速记法,我曾向他学习手写速记。但手写速记练起来比较难,笔画、符号大小都不一样,辨别符号也很难,记录完成后,还需要花四倍到六倍的时间将速记符号翻译成汉字。我父亲始终认为手写速记是要向机械速记发展的,当时他就在考虑机械速记(当时还没有计算机)。
速录机的研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因为速录机的构造、材料、零部件、模具、键盘设计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任何前人留下来的可借鉴的成果。为了研究速录机,我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从来没有超过六个小时,经历了上百次的改进,1994年终于制造出了******台中文速录设备——亚伟中文速录机。后来计算机进入中国,我们又对速录机进行了从头到尾的彻底改进。
电脑报:在第48届国际速录大赛上,你带领的中国速录国家队捧回了6个冠军、3个亚军、3个季军奖杯。中国的速录科技是如何做到************的?
唐可为:这要得益于亚伟速录机独特的速录技术以及队员们平日的刻苦训练和努力。亚伟速录机的设计是基于汉语拼音,容易记忆,学习起来也很简单。指法方面,亚伟速录机的原理是“多键并击”,即两只手的多个手指可以同时按键,******程度地发挥了手脑并用的效果,才出现了在速录大赛上每分钟648字的录入速度。
|